出口外销瓷《青花玉壶春瓶》《钧窑鱼型摆件》

明清时期大批中国外销瓷输入欧洲,其中部分瓷器在欧洲会被改造和重新加以装饰,成为一种复合器物。镶嵌金属附件是其中最常见的手段,这是一种将金属制成的附件加装嵌入另一器物(本文中是指中国瓷器)的特殊工艺。欧洲对中国瓷器的金属镶嵌,盛行于17至18纪,尤以法国为盛,并在欧洲产生了辐射性影响。

这是一个值得研究者关注的有趣现象。它不仅仅是中国瓷器与欧洲金属附件的组合,更是观察和讨论“跨文化交流”的典型样本:我们可以将中国瓷器作为主体,将镶嵌瓷视作改装后的产物;也可以站在西方整体装饰的脉络下,将中国瓷器视为一种被镶嵌的介质,以此阐发东方物品进入西方文化的可能途径。作为一种异域元素,中国瓷器在欧洲的重新改造,与当时欧洲社会风尚、装饰风格和东方想象密切相关。这些被改造的中国瓷器,为我们理解中国产品适应欧洲文化提供了一种讨论的路径。

古代中国瓷器通过贸易、外交等途径在全球范围内流通,在被接受的过程中,同时也会根据消费地的审美风尚、生活需求,在当地被重新装饰和加以改造。这种现象在东亚地区相对少见,但在中东和欧洲地区则十分流行,且类型多样,特色鲜明。最常见的手法有用金属附件加以镶嵌和在瓷器上再次进行彩绘。可以说,对中国外销瓷进行“再加工”,在欧亚大陆有着悠久传统。

在拜占庭和中世纪时期的宗教艺术中,金属就被大量运用。如在木板宗教画的人物周边涂绘金漆,或是为圣物添加金属底座。从14世纪起,欧洲人就开始为进口的珍贵器物镶嵌上金属附件,镶嵌对象的范围拓展到包括陶瓷在内的各式奇珍异宝和工艺品。

现有幸征集到两件外销瓷器如下图;

《掐丝珐琅工艺青花缠枝莲纹玉壶春瓶》

本瓷采用了典型的上时期欧洲收藏家对中国外销瓷的金属镶嵌工艺,瓶颈身处镶嵌两个金属螭龙,中间两侧镶嵌团龙件,底座加上掐丝珐琅工艺,可见当时欧洲收藏家对本藏品的喜爱程度。

《外销出口镶嵌宝石钧窑鱼形摆件》

此件钧窑鱼形摆件是为数不多的钧窑外销瓷器,此器镶嵌有红,蓝,紫罗兰宝石,以及出关的火漆印加出口公司的标签。

将宝石镶嵌在中国瓷器上,是伊斯兰世界对中国瓷器进行再装饰时一种独特的手法。宝石镶嵌在伊斯兰世界是一种专门的工艺,且专属于宫廷。“16世纪下半叶,这门工艺已发展成独立的艺术。……据记载,负责将宝石镶嵌在中国瓷器上的匠师称作‘瑟哲’(金饰匠)和‘瑟尼参哲’(镶金匠),属宫廷御用匠师”

以上两件瓷器均委托出手,有意者联系,电话;19534565127高生

您可能还喜欢...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